新闻动态   more
  产品分类  
  诚聘英才  

   详细内容

玉雕艺术的功能性价值

2013-08-03   来源:上海商报    作者:商报记者 张亮

     什么使您产生出对玉雕艺术功能性的思考?
    陆华:我本身多年来从事过多种与艺术相关的工作,玉雕、连环画创作、撰写艺术书籍等等,所以对艺术的思考会比别人多些,关注的层面似乎也比较深。我认为,玉雕艺术目前到了普遍的创作瓶颈期,如果你在市面上见到10件玉雕作品,其中八成为传统的人物题材,不外乎观音、童子、弥陀;其余两件是文人山水题材,只有一件是当代题材的玉雕。在外观、形式和雕刻手法上不能说没有差别,每个艺术家根据自己的思考会有创意,但总体差别不大。似乎这样就成了玉雕的定式,难以再有突破,这种定式思维是极其危险的,可以导致玉雕艺术上的断层。于是我时常建议艺术家能够从人利用玉的本源来思考,也就是玉的功能性体现方式,看看是否能在创作中有所突破。
 
    您认为艺术有功能性么?
    陆华:是的,其实很多人认为艺术不具备功能性,只有艺术设计才从功能性中思考,因为设计的目的是使人方便使用,而艺术是内心世界的一种写照。从中国艺术的源头看起,无论汉碑,金石也好,敦煌,壁画也好,原始艺术,民间艺术也好,它都有强烈功能性。在艺术功能性被艺术家都开始淡忘的时代,作为理论研究者应该更加注意。
 
    中国传统艺术的功能性体现在哪些方面?
    陆华:主要是诉求,中国传统艺术的诉求都建立在人文主义或人本主义的观念上,不管是原始社会对神的祭奠,巫蛊文化与祖先的沟通,还是文人文化对道德的物化体现,都是从人的需求出发,将人的精神升华到一个高度。玉雕艺术家将植物赋予德性,松柏象征坚毅、竹象征高洁、莲象征纯洁,玉雕中的山水园林优美环境表现的是人与自然万物的和谐关系,以及不爱争权逐利,不尚荣华的情操,更不用说玉雕中观音、弥陀等佛教形象,是对人的诉求更加朴素赤裸的体现。
 
    艺术家如何忘记了艺术的功能性?
    陆华:我们今天的艺术发展不仅是到了百花齐放的时代,传统艺术、民间艺术、当代艺术并存;而且也到了各种艺术发展方向的迷茫期。这种迷茫体现在传统的艺术停留在对古代的模仿,注意,这种模仿仅仅是表象上的,比如画家喜欢石涛的不羁,喜欢董其昌的正统,喜欢四王的复古,他采用的是拿来主义,并冠以继承这样的标杆,殊不知在创作时,心态早已变化,既没有经过家国丧灭的打击,也没有文人正统的气概,更不具备为统治政权服务的权利;那么他这种似像非像的绘画到底有何意义?芽
 
    您思考中的玉雕功能性应该如何追溯?
    陆华:我认为玉雕艺术的发展经历了工具—祭具—神具—祈具—文人的五个发展阶段,从字面就可以看出,其实这五个阶段中,对玉的利用建立在功能价值上。考古发现中我国最早的玉器是距今一万年之前的三件岫岩老玉沟的玉料所打制成的砍斫器,说明中国的玉器最早和石器一样是从打制到磨制到琢磨逐渐演变而来。我们可以称为工具时代。而玉之所以从石中剥离出来,我想是由于他的特性中有人所需要的东西,比如“坚硬”、“色彩”、“稀少”、“品质”,只有具备这几种性情的人才有资格拥有玉,我们称为“英雄”。在新石器时代,掌握祭祀大权是部落最尊贵的人士,他们用玉当成沟通天地的祭具,制成圆形的璧和方形的琮,产生感应的发力,拜祭祖先和神明。这时形成的玉器形状、花纹都不是凭空诞生的,每一样都具有非凡的意义。在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的开端,人的地位的高下,视人与祖先的关系的亲疏而定,侍神之礼,建立起一种沟通的管道,玉就有了神具的功能,是身份的象征。以至于汉代时候甚至到了生者佩玉食玉,亡者裹玉填玉的地步。
 
    当玉在功能性上褪去了神性光芒,变成人可以利用的时候,还存在什么功能性?
    陆华:在封建社会,可以说直至魏晋之朝的文学兴起,艺术功能才转向指向内心世界,而人格、人性等词汇才逐渐产生出来。玉服务对象也从神转向了人。同时,佛教和本土宗教在中国的发展壮大,让玉承载了新的功能性,这就是祈具。通过用玉雕刻佛像和神像进行祭拜,祈愿心中所想,寓意美好生活;艺术家对玉的创作大量集中在配饰上,美玉的装饰意味能加浓郁了,自然界的花鸟成为装饰主题,直接导致了玉雕上讨喜、口彩题材的诞生,常是图必有意,意必吉祥,是不可小觑的一股民间力量。而宋之后,知识阶层的文人士大夫对社会的主导性加强,玉器成为文房陈设中不可或缺的器物,而直接体现文人气韵志向的题材也随之诞生,呈现出柔美雅致的文人品位。玉器也产生了教化的作用。
 
    自那时起到现在,玉雕的创作上似乎没有什么变化?
    陆华:是的,就像我之前说的,艺术功能性的缺失让玉雕艺术家找不到创作时的依托,就像很多手工艺人,日复一日地做工,但他不知道为什么这样做,只知道父辈就是这样做的。如此以往这样下去,很多缺失功能性的艺术就消逝了。所以我觉得传统艺术不但是需要创新,更需要溯源,知道当时的摹本是什么样的?当时为什么这样创作?就像一个池塘,要使他不成为一滩死水,不但要打开流向大海的通道,也要打开从雪山上流下来的通道。
 
    玉雕如何从文化上溯源?
    陆华:我想以目前玉雕市场中最主要的创作题材——人物件观音为例:所谓“家家有弥陀,户户有观音”,观音菩萨(或称观音大士)在中国家喻户晓,妇孺皆知。古籍堪舆书中记载就有送子观音、手持净瓶杨柳的救苦救难观音、浮光普照观音、千手观音等,不同形象造型的观音神职也有所不同。在不同的佛家经典中,观音菩萨的形象也有不同的表达方式。今天的艺术家创作观音跟一百年之前的观音形象肯定是不同的,但是当问起现在很多玉雕艺术家关于观音形象的创作要点时,答案似乎千篇一律:不外法相庄严,慈眉善目等等;也就是我们民间所说的“正观音”形象,头戴天冠,天冠中有阿弥陀佛像,结跏跌坐于莲花座上,右手持半开莲花,左手结大悲施无畏印。而我看到很多玉雕观音像,甚至将右手持莲放在了左手中,实在令人叹息。佛教经典《妙法莲华经·普门品》中记载观音能现三十三化身,如此多变的形象在玉雕艺术中是否能尽然被体现?佛教天台宗和密宗都有“六观音”的说法,虽名称不同,实际上是一样的。密宗的“六观音”包括圣观音、千手千眼观音、马头观音、十一面观音、准提观音和如意轮观音。但就这些形象的名字可以看出,观音形象绝对不是慈眉善目或法相庄严就可以概括的。
 
    艺术是有创造性的活动,艺术家可不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改造形象?
    陆华:艺术是有创造性的活动,但是我认为创造应该建立在对传统,对文化的深刻理解层面。绝对不是天马行空,无的放矢,首先艺术必须具备传统文化属性,然后有当代意识,有当代精神的抽取,其语言、形式、媒介在国际化时代尤其要具有普适性。从古至今,玉雕在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的特征,每个时代都在变化,但我们没有认真梳理,因此会不经意地扭曲精髓。艺术是鲜活的,艺术是有感觉的,对于这种艺术的趋势,我们并没有思考。对于当代玉雕来说,艺术离我们还相对遥远。
 
    您认为艺术家该如何恢复玉雕形象本身具有的功能作用?
    陆华:我强烈提示艺术家在玉雕创作时,必须恢复形象的本来面目,在局部或者是发展当中局部恢复,应该要摸索、研究和思考艺术形象的功能。木刻年画的古朴与传神、皮影剪纸的简约与抽象、青铜器纹饰的华丽与神秘,嫁接别样的艺术品种让玉雕的纹饰更加丰富多彩;传统文化中的儒家学说,佛教思想,文学诗歌等等,这些形象的刻画表达人对学术精髓的认可。
    作为有几十年从业经历的玉雕艺术家,您怎么领悟玉雕所承载的功能价值?
    颜桂明:每个时代,玉雕所承载的功能是有区别的,而且这种区别都源于人对自身认识不断升级。在蒙昧时代,玉因其洁白润泽的质地从荒野的石头中脱颖而出,成为高阶层人群财富的象征,为了将玉推到至高无上的地位,人们赋予玉一种神秘的气息,就是与祖先、神明联络的工具;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是人本性格的觉醒,玉成为一种配饰,文学作品中玉与君子的德性密不可分;同时,玉逐渐进入民间,成为辟邪纳福这种良好寓意的载体;进入当代,玉更多因为其资源稀缺而成为财富的象征,而在国学文化回归的浪潮中,思想、哲理这些相对虚化的概念也力求能实体再现在玉石上,重新鞭策国人的人生观念和价值观念在正确轨道上行进。从这个过程可以看出,玉一直的发展都是在去神秘化,不断贴近人性和人的正常生活,反应的是当下生活中最需要的观念。
 
    当下的玉雕创作中,如何通过与人的生活贴近而体现功能?
    颜桂明:现代社会的精神,比如“开放、自由、活跃、变动”,这些词汇通过玉雕艺术家的创作如何体现在玉上,真正成功者的作品是会通过一幅方寸间的画面让人感受到这些词汇,让观者觉得这件作品不会距离我的生活很遥远,是我能感受到的气息。在我的观念中,玉石本身是静止的,有点像一首著名的诗中描绘“你来或不来,我都在那里。”玉雕艺术家的能力就是将静止的玉石激活,将深藏在玉石内部的热情点燃,创作出与现代人审美更加贴近的作品,如果让人见到觉得一下子就能领悟到艺术家真正的意图,而不需要费心去思考,基本上这件作品就成功了。而且,玉雕艺术的功能性价值认同需要艺术家和受众两方面共同参与,艺术家有感悟有表达,受众有接受有共鸣,只有这样才能完整玉雕艺术的创作过程,完善当代玉雕应该具备的功能。
 
    在现代社会,人的个性体现得最为充分,对于审美也少有统一标准,您在创作时如何解决这个问题?
    颜桂明:我的习惯是走出去,观察社会。观察与现代人息息相关的现象、事件,或是当下流行的时尚美学,不一定每次都对自己的创作有所帮助,但是这种视觉与心灵的累积,慢慢会转化为我的一种资料来源,当别的艺术家还泡在工作室里翻看老前辈的东西,看古人怎么雕刻吉祥纳福题材,我就已经改变了创作的题材切入点,这样一来受众看到的将是真正的新鲜作品,他们的思想、审美和观念或许会在我的作品上有所表达,这种表白和说明应该能够引起更多的共鸣。无论社会如何发展,人类如何进步,玉雕艺术的功能始终体现在一个点上,就是在精神层面给人愉悦。如果脱离社会现实的艺术品当然无法给人愉悦,自然也就会被淘汰。
 
    您在创作中是如何愉悦自己的?
    颜桂明:坦白说,玉雕功能价值目前尚且处于探讨阶段,任何一个行业理论总是走在实践前面,理论家意识到的反映到玉雕从业者那里需要相当长一段时间。因为受到制约的因素太多了,艺术家想要发挥也不一定能够做到。材质、客户需求、艺术家的思想境界、市场交易制度完善等等都限制了当代玉雕艺术在功能价值上的探索。就拿我来说,从事几十年的玉雕事业,从未脱离过一线工作,但真正称得上是体现当代功能的玉雕作品一百件中不过两三件,剩下的九成都是按照市场规律以及客户需求创作的。但是当我偶然在没有压力的状态下巧遇一块玉石,本身材质上或许不够完美,有僵有裂,有皮有色,但是我看来却是一块活着的玉石,那我就会思如泉涌,创作出让自己感到惊喜的作品,当然我认为这种情况下玉所蕴含的功能价值也最大化地体现出来了。
 
    玉的发展经由若干时代,或许我们现在走入了财富时代,在满足财富需求的情况下如何表达艺术功能?
    颜桂明:财富时代的特征就是玉是财富的象征,而市场的一切考量都是从销售出发,只要卖得掉就不考虑题材上或工艺上的变革。比如,如果市场流行貔貅题材,那么这一段时间内所有的艺术家都在创作貔貅,同样样貌不同大小,根本不会考虑手中的玉石材料是否适合这个题材。这就造成了市场中同质化严重的现象,时间长变会引起受众群体的审美疲劳,也使玉雕这个产业过早“老化”。目前艺术家群体中已经意识到这个问题,但是要改善需要很长一段时间,需要一点一滴的累积。
 
    让艺术家与受众双方意识到玉雕的功能价值是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如何为这个过程起个头?
    颜桂明:这就需要一个平台,一个大众认可的,且独立于圈子之外的平台,可以客观地评判市场和艺术发展目前的弊端,以警钟敲醒艺术家的头脑,引导大家往更高的艺术层面上思考。当然,开头不能太高,让人无法企及;也不能太虚,让人无法把握,我觉得从艺术个性化开始提倡是条不错的路子,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个性,尤其在这个时代个性是能够得到尊重并最能发挥特长的,艺术家的每件作品也应该在趣味上、个性上有区别,烙印上艺术家个人的品牌。我提倡圈内外人士大家多多交流,多去寻找生活中的小感动和小感悟,在事业发展到一定层次的时候,可以抛开对金钱上得失的计较,尝试做一些哲理性的思考,尝试担负一些社会责任,一定会在作品中体现出不同的人生烙印,而艺术功力的高低就涵盖在一件小小的作品中,当大家都意识到艺术个性的重要,就一定不会有同质化的产品蔓延市场,也为今后的艺术功能价值实现开了个好头。
 
    当代的艺术必然建立在古往今来各种艺术的基础上,您在体现功能价值过程中如何运用并协调各种艺术元素?
    颜桂明:玉雕作为一门拥有悠久历史的手工艺,对于各种传统文化元素的运用和借鉴是极为频繁的。青铜器、字画、建筑、家具、瓷器、木石雕、象牙雕等都是可以被运用的元素,不但如此当代的玉雕艺术家也从西方的绘画中借鉴了光影、从雕塑中借鉴了体积,最重要的是,玉是一种区别于其他艺术媒介的材质,所有的借鉴必须建立在玉材质特性的基础上,如果创作中失去玉的特色,变成不伦不类的综合体,那再多的借鉴和变形都是失败的,更谈不上玉的功能价值体现。或许,在创作初期,为了被人尽快熟识和追捧,艺术家多在一个门类中进行专攻,比如花鸟、山水、人物等,但是做到一个层次之后,所有的所谓专长,都不能称之为专长,最高层次应该是融会贯通,就像武林绝学中的无招胜有招,无论雕刻哪种题材,都像为玉石量身定制,读懂玉,玉就会告诉你如何与画面成为一体,如何与思想一脉相承,艺术家抓住某一题材不放,未来才可能是创作最大的桎梏。
 
    如果您遇到了创作瓶颈,无法很好地做功能价值解读,你会怎么做?
    颜桂明:放一放,不急不躁,不愠不火,遇到无法读懂的玉,只能说明我还没有透彻地了解到这块玉所承载的功能价值,我读不懂不如先休息,出去走走、看看书,闻香静心,过段时间再拿起来,或许思想会与玉石擦碰出火花。我的观点就是无论任何时代,玉雕艺术最大的功能价值绝对不是对做工上的吹毛求疵,而是对思想上的精益求精。

发布人:海派玉雕网

此新闻已被浏览 3185
友情连接:  | 子游玉坊淘宝店 | 子游玉坊官方微博 | 虚位以待...
上海子游艺术品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Copyright(C)2008-2015
备案号码: 沪ICP备09085320号
电话(微信):15821178288
地址:上海市涞坊路1199弄121号 邮编:201615
客服电子邮件:ziyouyufang@163.com

招商部
销售部